查看原文
其他

习近平: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!新中国第一代大学生在这里找到石油……

来源:微信公众号“共青团中央”(ID:gqtzy2014)综合整理自“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”(ID:zgzs001)、“央视新闻”(ID:cctvnewscenter)

1961年4月16日

一群人在山东东营的土地上

打出华北第一口产油井

打破了外国专家大肆散布的

“华北无油论”

1965年

在一个名叫“胜利”的村子

这群人,打出了当时全国第一口

日产原油超千吨的油井

从无到有,从小到大

他们扎根东营60载,为祖国献石油

让胜利油田家喻户晓

而这背后的“密码”,其实是……



一往无前

他们立志打破“华北无油论”


20世纪50年代,国内的石油产品不能自给自足。1955年,石油地质普查工作在华北平原展开。一些外国专家曾断言:华北平原没有新生代的海相沉积,不可能生成石油。

可老一辈石油人不相信。时任地质技术员的葛榕曾在回忆录中写道:“我是党培养起来的新中国第一代大学生,从1956年起就开始在华北找油。新中国成立初期,油料供应极为紧张,我们搞石油地质的人心里特别难受,恨不得两手扒出油来,除去这一痛患。”

葛榕

数年间,老一辈石油人辗转河北、河南、山东等地,先后打了六口探井,但可惜,始终没有发现好的油气显示出来。华北平原四十万平方公里,只通过六口探井找油,如同大海捞针。

即便如此艰难,石油人也没有放弃。1960年5月24日,华北石油勘探处在山东商河县境内开钻华七井,并发现该地区具有良好的找油前景,这意味着离找到华北平原储存石油,又近了一步。


一片丹心

他们扎根油田从青丝到华发


1960年夏,经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分析,华八井的井位被选定在山东东营。1961年春节,山东东营的土地上没有团聚的喜庆,华八井钻机不断向地下钻进,犹如最后的判决,将华北的石油将士置身于分秒必争的鏖战中。

可是,钻取油砂岩心的过程却并不顺利。当时还在华北石油勘探处石油机械厂工作的顾心怿,迅速带领团队在井场上设计制造一套“大直径取心工具”,成功取出第一批油砂岩心。

顾心怿

同年4月16日,华八井获日产原油8.1吨,一举粉碎“华北无油论”。谈及当天的景象,顾心怿激动地说:“一天有8吨油,大家高兴得不得了!中华人民共和国华北广袤的地区,第一股石油出来了,真正的石油……”

华八井,作为华北地区第一口出油井、胜利油田的发现井被载入新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史册。此后,一个叫“胜利”的村子传出喜讯,这里打出了当时全国第一口日产原油超过千吨的油井,胜利油田由此命名。

华八井

出油后,负责石油勘探的首长对顾心怿说:“你别走了,留在东营吧,这里更需要你。”就这样,当时24岁的顾心怿留在了这片土地,从青丝到华发,和成千上万的石油拓荒人一样,成为胜利油田发现、发展的见证者和建设者。

如今,回望扎根胜利油田一甲子,中国工程院院士顾心怿字字铿锵:“一生做了为油奋斗的事,值!”

1961年至1963年,物探工作全面展开,打探井15口,证明东营地区地下油气资源丰富。

一心一意

这群“铁姑娘”顶起半边天


因囊括世界三分之二以上的油藏类型,胜利油田的勘探开发之难世界公认。也正因如此,一批批石油拓荒人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聚而来。

“冬天一身冰,夏天一身汗,雨天一身泥,平时一身油”。20世纪70年代,胜利油田首支女子采油队成立,女职工平均年龄只有20岁。


当时刚满25岁的刘桂黔回忆,成立之初,为了证明自己不逊男儿,初来乍到的姑娘们超负荷工作,先后完成了清大罐、清污油池两项工作——这是之前男石油工人提起来都犯愁的任务。

随后两年,姑娘们穿梭在油田第一线,量油、测气、清蜡、巡井……她们住简易的砖瓦房,吃有限的供给粮,穿清一色的杠杠服、大头鞋。她们创造着作业“奇迹”,被石油人称为“铁姑娘”。


时至今日,她们都到了含饴弄孙的年纪。但那段扎根孤岛、奉献油田的岁月,永久地定格在每一个石油人心中。当年的女职工王森再次回到东营时,她说:“胜利油田忘不了女子队作出的特殊贡献,我们也永远忘不了在女子队的日子。”


油田之变 转型之路

这几天,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调研,10月21日,他来到了胜利油田。

今年是胜利油田发现60周年。60年来,胜利油田共发现油气田81个,累计生产原油12.46亿吨,占到了全国同期陆上原油产量的五分之一。
 
游梁式抽油机俗称“磕头机”(刘琦 摄)
 
60年来,胜利油田人始终在为祖国采石油、献石油,但采油方式却发生了巨大的变迁,科技含量越来越高。
 
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(张鹏 摄)
 
在胜利油田,习近平总书记首先来到勘探开发研究院考察。这个成立于1964年的机构,承担着勘探开发重大科研项目与新技术攻关应用的任务。

研究院设有31个研究室和实验室,其中有两个尤其值得一说。一是页岩油研发中心,通俗地说,它主要负责给岩石做“CT”,精准定位原油藏在什么位置。

另一个是碳捕集、利用与封存(CCUS)重点实验室,它主要研究将捕集之后的二氧化碳注入油层,这样既可以提高采油率,又能实现二氧化碳“入地为宝”。
 
棕褐色的油浸细砂岩(许永松 摄)

油田工人将捕集后液化的二氧化碳装车,运往油田(谢晓光 摄)
 
习近平总书记还来到胜利油田的钻井平台考察。

胜利油田莱113区块现有油水井26口,这里是CCUS项目大显身手之地。据了解,胜利油田已在7个区块规模化推广CCUS项目,已经累计注入二氧化碳43万吨,封存40万吨,增油10万吨。

从注水把油“挤”出来、用化学剂把油“洗”出来,再到用二氧化碳把油“驱”出来,胜利油田的采油变迁史,就是一部创新发展史。
 
位于东营市莱州湾的胜利油田莱113区块(刘琦 摄)
 
上个月在国家能源集团榆林化工有限公司考察时,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要把加强科技创新作为最紧迫任务,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。
 
胜利油田莱113区块的钻井平台(郭晓龙 摄)
 
近年来,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,中国将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,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,坚持走生态优先、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。

在胜利油田,习近平总书记重点了解和关注的,也正是创新发展。

黄河入海口附近海域,海上钻井平台(李晋拍 摄)
 
依靠创新发展,胜利油田创造了一个甲子的发展奇迹,也必将继续通过创新发展,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。
编  辑丨吴 怡
校  对丨陈虞文
校  审丨孙小千
值班编委丨张 宇




点亮“在看”,向石油人致敬!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